16
2021/09近些年來,“球鞋文化”大行其道,“球鞋經濟”也產生了巨量市場,但與此同時,制假售假、貨源渠道陷阱等亂象也頻頻發生,“鞋圈”亂象不斷,由炒鞋所引起的民事糾紛、刑事犯罪并不鮮見。
3月17日,上海警方對外披露,市公安局網安總隊近日會同虹口警方成功破獲非法制售“得物”注冊商標標識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6名,查獲假冒鑒定標識、鑒別證書、認證鞋扣、包裝盒和膠帶等共計130余萬件。這也是上海警方破獲的首例平臺包裝標識侵權案件。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的簡報顯示,“炒鞋”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消費者需提升風險意識,提防參與‘炒鞋’時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對于‘炒鞋’行為,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所謂的暴利所迷惑,不要盲目投機,以免遭受損失。”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表示。
2020年12月,上海市公安局網安總隊接到相關線索:有人架設服務器制作假冒“得物App”的網站頁面。隨后,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立即會同虹口警方開展調查。發現確實存在多達17個與“得物App”域名極其相似的網頁。經與平臺方核實,這些均為非官方網站頁面,而是架設在境外服務器上由私人注冊的。
與官方頁面相比,這些偽造的網頁從排版到內容基本照搬照抄,除域名與官方略有不同,其他細節幾乎以假亂真。經進一步偵查,警方發現這些虛假頁面是由一個名叫林某的犯罪嫌疑人注冊,由另一嫌疑人溫某負責維護,不定期隨官方網頁變化進行更新。
隨著警方對林某更深入的調查,發現他不僅“克隆”了多個虛假網頁,還伙同徐某、吳某、周某等人生產、銷售假冒的“得物”平臺的鑒別證書、認證鞋扣、包裝盒和膠帶,也就是俗稱的“鑒鞋”防偽“四件套”。
得物APP官網正規的防偽“四件套”搭配經過鑒定的運動鞋,實行“一鞋一碼”。消費者使用“得物App”掃描鑒別證書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查看官方出具的運動鞋認證信息,相當于這雙鞋的“身份證”。一位上海的消費者小張向記者表示,自己經常在得物上購物,盡管覺得有買到假貨的可能,但幾率比較低,自己相信得物APP的鑒定。
警方表示,林某制售的假冒“四件套”粗看之下與正品并無太大區別,也印有一套二維碼,但這些二維碼無法使用官方App掃描讀取信息,消費者必須通過微信等其他App掃描,隨后就會鏈接到林某注冊的虛假鑒定頁面。這樣一套假冒防偽“四件套”的成本不到3元,林某等人在線上卻以20元一套的價格銷售。
在掌握了以林某為首的犯罪團伙成員結構后,今年1月下旬,上海市局網安總隊與虹口警方開展集中抓捕,一舉將位于廣東的涉嫌提供虛假網絡驗證信息的犯罪團伙和生產、銷售假冒認證鞋口和包裝盒的團伙,以及位于浙江的生產、銷售假冒鑒別證書和膠帶的團伙成員共計16名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固定虛假鏈接數據達120余萬組,查扣仿冒“四件套”130余萬件,查證涉案金額高達700余萬元。
有人在淘寶平臺以“四件套鑒定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仍然有類似的假冒防偽“四件套”在售。記者向其中一位商家詢問該產品是否可以通過得物APP的掃描,對方表示,“安卓”手機可以。在商品的評論區,記者發現,購買假冒防偽四件套的用戶也大有人在,對該商品的評論則褒貶不一。
上海警方提醒,消費者應盡量選擇正規的線上店鋪或線下實體店購買。得物APP官方也提醒廣大消費者,官方鑒別證書上的二維碼,只能通過其官方App掃碼認證,如果商家提示消費者使用其他掃碼方式的,謹防受騙上當。
“鞋圈”亂象頻發
近幾年,球鞋文化不斷發展,玩家越來越多,但球鞋鑒定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套公開明晰的標準,更多還是依靠經驗人士的判斷,來確認球鞋是否為正品,因此,“鞋圈”也成為了制假售假勝地。
迪致光隱表示,“鞋圈”制假售假等亂象,是多元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年輕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跟過去是有了很大的差別,在這個背景之下,年輕的“Y時代”“Z時代”更加追求個性,潮鞋、運動鞋等“潮玩”成為他們追求的熱點。此外,年輕一代即使有理財行為,他們也不想跟傳統年代的傳統方法一樣,不想去炒股,或者購買理財產品,他們更多的喜歡既能彰顯個性,又時尚又能賺錢的方式,這也為炒鞋市場提供了客觀存在的需要。
其次,在各類潮玩中,之所以“鞋圈”成為制假售假勝地,一方面,我國在球鞋或時尚鞋類的生產方面,是有一定的產業鏈及供應鏈基礎的;另一方面,長久以來,鞋類的制假售假問題一直存在,因此在能夠盈利的情況之下,“鞋圈”出現制假售假問題,也是“水到渠成”。在過去,炒作什么概念,短時間內并不會形成風潮,但是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產生了原子裂變式的反應,有一些商家利用媒體進行推波助瀾,讓年輕人認為“炒鞋”有利可圖,誤導消費者入坑,也讓整個行業變得烏煙瘴氣。
“得物APP”的誕生,讓國內球鞋鑒定變得有跡可循,其首創的“先鑒別、后發貨”的概念,在“鞋圈”頗受追捧。2020年8月由上海市企業聯合會攜手其他組織主辦的“2020上海百強成長企業50強”發布。得物APP所屬公司——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361.04%的當年營收增長率排名第一。天眼查信息顯示,得物APP曾先后完成三輪融資,在2019年5月完成的由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投資的新一輪融資后,得物APP的估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進入獨角獸行列。
但得物APP的爭議也一直存在,得物APP在黑貓投訴平臺的投訴量超過6萬條,其中假貨,客服無回應,轉賣無法通過審核等內容比比皆是。對此,記者多次致電得物APP,但其公司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2020年12月,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徐淳宇與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顯示:2020年4月1日,原告(徐淳宇)在被告(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平臺(得物APP)出售NIKE牌耶穌圣水運動鞋一雙,有買家下單,原告按交易流程將涉案運動鞋寄至被告處,由被告檢驗。
在檢驗過程中,被告工作人員多次開關鞋盒。因無法鑒別真偽,被告使用快遞包裹將鞋子退給原告。原告收到包裹后發現鞋盒有損壞,鞋底有灰塵,有穿過的痕跡,鞋面有褶皺,導致無法再次出售。經多次交涉未果,訴至法院(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此判決書側面也反映出,得物APP的鑒定能力有限,且在服務方面仍有待提高。
針對如何解決規范“鞋圈”真假難辨的問題,王鵬認為,歸根到底,首先還是要打掉制假售假的產業鏈,同時,消費者也應該及時舉報,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其次,應該加強對“炒鞋”平臺的規范和監管,形成相應的監管機制,對違法行為的懲處不能浮光掠影,要形成示范效應、警示效應。
業內應該組成一定的行業自律組織,通過行業自律組織自我評價,同時也可與企業征信、個人征信掛鉤,引導行業向更好的趨勢發展。此外,有一些平臺出現類似“拉人頭”的活動,還有很多“炒鞋”炒到最后變成了“炒空氣”,對此,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也應該及時介入。
迪致光隱在此表示,年輕人有各自的愛好,或者進行一些投資理財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要明確,“潮玩”作為愛好應該是第一位的,投資、盈利是第二位的。此外,大眾媒體、學校以及宣傳部門要向年輕人、向投資者做好教育工作,風險和收益永遠成正比,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本萬利的,完全利用內幕消息,或者投機取巧,制假售假,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看了本文還想看其他的:
3、假貨比正品更重視防偽!勾結LV柜姐制假售假,自主研發防偽芯片植入假包